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認識癌症

認識癌症
前言
身體細胞不正常的分裂會形成腫瘤,通常腫瘤有兩種,一種是可切除的,不會擴展到身體其他部位,為良性腫瘤,另外一種即為癌症或稱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這不正常的細胞因失控而不斷分裂,具侵略性,能破壞鄰近組織或器官,同時會進入血流讓其他器官產生新的腫瘤,因此癌症常會以發生的部位來命名,如果擴展到其他部位,我們就稱為發生部位的轉移癌症,例如肺癌擴展到腦部時我們就稱為轉移型肺癌。
致癌因子
癌症發生的原因很多,有下列幾個危險因子可能有關:
(一)香菸:據統計一天抽一包菸的得肺癌是不抽菸者的十倍,一旦戒菸,致癌機率就會開始降低,且逐年下降。
(二)飲食:高脂肪飲食會引起直腸癌、子宮癌及攝護腺癌的機會很高,通常選用含高纖維之食物,會比維他命及礦物質的補充來得有益。
(三)紫外線:紫外線會引起皮膚的老化及皮膚的破壞而導致皮膚癌,出門要載寬邊帽、太陽眼鏡、長褲及長袖,使用防曬劑也可幫助防癌。
(四)酒精:嗜酒嚴重會增加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及肝癌的機率,中度嗜酒則會增加乳癌的機率。
(五)游離輻射:日本原子彈爆發後的倖存者,經研究證實游離輻射會增加白血病、乳癌、甲狀腺癌、肺癌、胃癌及其他器官癌症發生的機率。
(六)化學污染物質:石綿、鎳、鎘、鈾、氡、氯化乙烯及苯都是知名的致癌物。
(七)賀爾蒙替代療法(HRT):estrogen的長期使用婦女會增加乳癌的機率,如果有配合服用progesterone則危險機率會更高,目前學者還在研究賀爾蒙替代療法的優缺點。
(八)DES (Diethylstibestrol):有些婦人懷孕時會服用DES以減輕懷孕的不舒服,此時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此時生出的女兒會增加子宮頸及陰道產生異常發育的細胞。
(九)家族性相關的特定癌症:某些癌症在人口的比率上較常發生於特定的家族,目前已知的是,特定家族的癌症發生主要是來自遺傳基因、家族環境或生活形態的因素。
主要症狀
(一)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之腫塊。
(二)疣有明顯的改變。
(三)瘡無法治癒。
(四)咳嗽不止或聲音嘶啞。
(五)改變大便或小便習慣。
(六)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
(七)未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八)不正常的流血。
在診斷病人的時候如果有以上的諸多症狀,醫師就要探討病人的病例及詳細的加以檢查是否有癌症。檢查的工具一般是實驗診斷(包括抽血檢查及尿液試驗),影像照射檢查(包括X光照相、電腦斷層、超音波掃瞄以及核磁共振影像儀)以及活體切片檢驗(包括內視鏡活體針吸以及外科活體切除)。在確定是癌症之後就要做分期之檢查,以決定是否有轉移,因為治療的決定要依照分期的結果。同時還要幫助病人了解該癌症目前治療統計上的意義並討論病情的進展,以降低病人的恐懼。在為病人治療前,需綜合下列幾點意見:
(一)是否診斷為癌症?病人已進入癌症第幾個階段?
(二)我的治療選擇為何?最新的治療研究如何?
(三)每一種治療預期的好處是什麼?
(四)每一種治療的危險及可能的副作用有多大?
(五)癌症治療會不孕嗎?我要如何準備治療?
(六)治療的次數是多少?治療時間需多久?
(七)治療的可能花費?
治療及處置
治療的方法一般分為局部治療及全身治療,有下列幾種方法,但通常均須經治療團隊討論後,才會做最後決定,而此團隊則包含了腫瘤內外科醫師、放射腫瘤醫師及各科對癌症有研究之醫師。
(一)外科切除手術。 
(二)放射線治療。
(三)化學治療。
(四)賀爾蒙治療。
(五)免疫學治療。
六)骨髓移植。
(七)標的治療(Target therapy)。
治療之後的護理更是重要,例如疼痛的控制有可能是癌症成長擠壓到神經也有可能是治療的後遺症,癌症病人通常沒有胃口,因此補充食物可使病人恢復體力。另外復健也是非常重要,藉由醫療團隊的充分合作,可以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病人不同特性的認知、情緒上及經費上的支持、交通運輸以及生活起居的照應,都需要周詳的計畫。
最後談到與藥物有關的臨床試驗,主要的目的是要找出更好的方法來治療及照顧病人,臨床試驗的階段性分期能夠讓我們了解到新的治療方法被接受的程度及抗癌的效果如何?並進一步探討達到以最低的副作用來治療癌症幫助病人恢復健康。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認識傳染病

認識傳染病 健康有保障


  近來國內傳出一些傳染力比較強的傳染病,如麻疹、德國麻疹、登革熱及H5N1流感的相關訊息給大家參考。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常見症狀包括:發燒、皮膚長疹子、咳嗽、鼻炎、結膜炎及口腔黏膜出現柯氏斑點。在過去沒有疫苗接種的年代,百分之九十九的民眾在兒童期就會感染,通常一位病患可以傳染二十人以上。自從全面疫苗接種後,病例數已大大減少,目前每年確定病例數已不到十例,因為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一旦感染只有症狀治療,沒有特效藥,百分之五至十的病患有可能引起腦炎、中耳炎、肺炎等併發症。

  德國麻疹
  德國麻疹是由德國麻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常見症狀包括:發燒、皮膚長疹子、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關節痛或關節炎。它是一種相對溫和的疾病,少有厲害的併發症,但是一旦孕婦感染,有可能引起死產、流產、先天性耳聾、白內障、智能不足、先天性心臟病等等的先天畸形。因此,防治德國麻疹疫情的重點在於,預防孕婦在懷孕期間受到感染,而產下具先天性缺陷之後代。德國麻疹與麻疹皆是病毒感染,一旦感染只有症狀治療,因此疫苗接種變的非常重要,目前市面上的疫苗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小朋友於年滿十二至十五個月及小學一年級皆會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百分之九十五至九十八的兒童會產生抗體,十八歲以上不確定是否有抗體的民眾可以自費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的禁忌症包括:對Gelatin、Neomycin 或疫苗成份過敏、中重度疾病、孕婦、愛滋病患、癌症、使用會影響免疫力之藥物、血小板低下、最近有輸血或血液製品等等。

  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前額頭痛、噁心、全身倦怠、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頭及關節酸痛、皮膚紅疹等等。台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目前以嘉義以南的縣市為主要疫區,登革熱病毒有四種血清型,感染一種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仍有可能被其它三種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所感染,而且感染兩種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的病患,特別容易引起登革出血症候群。目前為止,沒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感染後只有症狀治療,沒有特效藥,百分之五的病患有可能引起登革出血症候群或登革休克症候群,有些病患會合併腦病變、心肌病變、肝臟病變及嚴重腸胃道出血等併發症。因此,清除孳生源、避免被病媒蚊叮咬、穿著長袖衣服與長褲以及噴防蚊液是避免得到登革熱的重要方法。

  H5N1流感
  H5N1流感是過去大家所熟之的禽流感,因為其它國家已經把禽流感更名為H5N1流感,為了與世界其它國家有共同語言,我們從今年起也把禽流感更名為H5N1流感。H5N1流感是由H5N1流感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感染H5N1流感的初期病徵與人類流感相似,包括發燒(通常≧38℃)、頭痛、肌肉痛、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結膜炎、腹瀉等症狀;而後期則可能發展為高燒、肺炎、呼吸衰竭、多重器官衰竭及死亡。自2003年迄2007年7月11日,人類感染H5N1流感的國家共有12個,包含吉布地、埃及、亞塞拜然、伊拉克、土耳其、泰國、越南、印尼、柬埔寨、中國、奈及利亞及寮國,總計318人感染其中192人死亡,平均死亡率超過五成。目前為止,克流感對於H5N1流感可能有療效。因此為了避免H5N1流感傳入我國,大家一起動員來防治是一定要的,防治措施包括:勤洗手,咳嗽、打噴嚏需遮掩口鼻;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就醫,儘量不上班、不上課;有禽鳥接觸史、流行地區旅遊史的民眾,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結膜炎等症狀,必須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工作內容及旅遊史等等;口罩是居家常備保健物品,宜適量準備。

  因此,為了避免環境中各種病毒的感染,洗手及戴口罩是最重要的,如果各位民眾到醫院探病,千萬記得要用洗手乳或酒精洗完手以後才回家,那麼醫院的病菌就不會帶回家了。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食物中毒種類

 【食物中毒的意義】
 所謂「食物中毒」,是指攝食含有大量中毒的致病菌、毒素或化學物
質的食物,而發生身體不適的症狀,通常,以消化系統或神經系統的障礙
為主,最常見的為頭暈、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或伴隨發燒等症狀。
  日常發生的食物中毒具有以下的特性:
(一)潛伏期短。
(二)急性腸骨炎。
(三)中毒之發生與進食某種食物有密切關係。
(四)沒有傳染性。
  不過,除了引起急性腸骨炎的食物中毒之外,也有些毒素或有害物質是
在長期累積人體之後,才引起人體器官、系統方面功能的障礙,亦或有致癌
性,但由於是慢性中毒,因此經常被我們所疏忽。
【食物中毒的種類與介紹】
 食物中毒的分類
中毒原因
致病來源
主要污染途徑
細菌型食物中毒
感染型
腸炎弧菌
  本菌喜歡生長在有鹽的地方(如海水),主是是污染海鮮食品,或因此間接污染其他食物。
沙門氏菌
  本菌分布範圍廣泛,尤其動物腸道內特別多,可因此而直接污染,或經由鼠類、昆蟲污染食物,間接引起人的中毒。
毒素
金黃色葡萄球菌
  居細菌性食物中毒之首。本菌分布廣泛,一旦污染為食物,在適合生長環境即大量繁殖產生腸毒素。主要的污染來源為烹調者手上的化膿傷口。
中毒
毒素型
金黃色色葡萄球菌
  居細菌性食物中毒之首。本菌分布廣泛,一旦污染為食物,在適合生長環境即大量繁殖產生腸毒素。主要的污淅來源為烹調者手上的化膿傷口。
肉毒桿菌
  此菌厭氧、不耐酸,大多存在低酸性而殺菌不完全的罐頭食品中。由於產生的毒素毒性強(屬神經性毒),甚至會導致死亡,須特別小心。
 
違法使用食品添加物
  有些不肖業者為節省製造成本,違法使用添加物,如製作魚丸時加入硼砂,或是以工業用添加物取代食品添加物;此外,有些傳統家庭食品加工添加物已遭禁用,而使用者卻不自知,如在香腸中加入硝。
化學性食物中毒
非有意添加物造成中毒
  如動植物於生長過程中,使用農藥和其他藥劑,如果過量或提早採收、屠宰,皆有可能影響攝取者的健康。此外,食品加工過程中,接觸的容器與包裝,遇熱溶出有毒物,如鉛、鎘,亦會造成污染。
 
環境污染間接引起中毒
  通常為工廠排放有毒物質,污染了水源或土壤,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當人攝食這些污染的食物原料後,自然會妨害健康。
黴菌毒素
食物中毒
許多黴菌會在殼類、豆類及其他食物生長或購存不當時產生毒素,而引起食用者慢性中毒,危害內臟功能、神經及造血機能,甚至有致癌性。常見的此類毒素有黃麴毒素、麥角毒素等。
天然毒素
食物中毒
  自然界中有些動物(如河豚、西施舌、某些熱帶魚等)、植物(如不明的蕈類)本身即有毒性,或是生長的某個時期會產生毒素(如發芽的馬鈴薯產生茄靈素),誤食的話,皆會引起中毒。


【以防食物中毒的原則】
一、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包括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先洗手,處理食物時
不搔頭、挖鼻孔、擦嘴巴或咳嗽,保持指甲的清潔等。這些雖然都是很平常
的衛生習慣,但若能做到,就能減少多種寄生蟲病和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生。
二、正確的食物處理方式
1.手上有傷口化膿時先包紮戴手套後才接觸食物,或改做不和食物直接接觸的工作。
2.注意原料及器皿的選擇、清洗及貯存。
3.食物原料及烹調好不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冷藏; 冷藏貯存的食物在食用前先充分加熱。
4.使用不同砧板及器具處理生食和熟食; 盛裝過生食的容器器具在充分洗滌乾燥後再盛裝熟食。
5.隨時保持食物製備場所的清潔衛生,器皿、器具掉落在地上應洗淨後再使用。
三、正確的飲食習慣
1.採用公筷母匙的進餐方式。
2.不以口餵食。
3.不生吃食物(水果及某些蔬菜除外)。
4.注意選擇衛生習慣環境良好的場所進餐。
5.平日的剩飯、剩菜要做妥善處理。
四、正確的食品消費觀念
1.不要因貪便宜而不重品質,因為在不識貨的消費者下,廠商仍然以食品偽劣的產品上市。
2.不要因噎廢食。不要在發現某種食物有問題時,就排序同類的食物,要懂得選擇、查看品
質證明之優良食品標誌,如無農藥蔬菜、無鉛皮蛋、鮮乳、優良冷陳食品、優良肉品標示
、不含硼砂的油麵等。
3.對於食品檢驗結果的報導,能做適當的反應,而不是盲目的恐懼,如此政府才敢將某些報
告公布。
五、詳細查看食品標示
自食品標示法公布以來,民眾通豆看食品標示的情形逐漸普遍,但查看的範圍卻局限於製造
日期、保存期限,對於優良食品標誌、食品添加物的種類、廠名廠址等卻甚少民眾查看。只
有在明智的消費者的選擇下,才會有負責動品質的廠商。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消費者可以要求保障他的消費安全與權益

消費者可以要求保障他的消費安全與權益,
這是消費者應有的權利。
但是消費者在要求這項權利時,
消費者亦有自行維護本身消費安全與權益的責任,
這就是消費者的義務。
消費者為維護本身的消費安全與權益,
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第五條規定應為下列措施:
〈一〉消費者應致力充實消費資訊:
1消費者為充實消費資訊,平時應多接受消費教育宣導。
2消費者從事消費前應蒐集消費相關資料。
3消費者有疑問應即查詢。
〈二〉消費者從事消費時應採取正確合理消費行為:
1不買具有危險的商品或服務。
2詳細閱讀商品之說明及標示等資料。
3不為商品之不當使用。
4向企業經營者索閱品質保證書或相關文件。
〈三〉發生消費爭議時,應儘速依照消費者保護法規定申訴、調解、消費訴訟程序解決。